香港青年忍受低薪看不到未来

2013年12月28日 10:30  作者:彭琳  (0)+1

  文/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

  来自日本的“下流社会”概念,如今在香港的年轻人中渐渐凸显。20-29岁的全职工作青年,过去10年来薪酬中位数一直原地踏步,即便拿到大学学位,也往往要忍受低薪的工作。不能“乐业”之余也更难“安居”,80、90后夫妻,至少要6-8年才能存够买房首付。看不到未来的困顿香港年轻人,成为抨击政府各类政策及排斥外来人的主力。

大学生入职薪酬也多年停滞,计算上累计的通胀,薪酬实际上下跌了不少,令年轻人感到气馁。(路透社图片)  香港年龄在20-29岁的全职工作青年,月薪中位数过去10年都维持在1万港元左右,大学生入职薪酬也多年停滞,计算上累计的通胀,薪酬实际上下跌了不少,令年轻人感到气馁。(路透社图片)

  刚刚过去的圣诞节,是港人四出旅游最热门的假期,不过小Y只能一连几天窝在家里玩网络游戏。

  去年毕业于香港本地一家大学国际研究专业的小Y,自嘲为典型的“高学历穷人”,他的工作是社区活动员,月薪9000港元,扣除强制性公积金后只有8550元。与父母同住的他,幸运地不用承担房租,但每月交给母亲2000元作为“家用”;家住新界的他,工作地点在九龙,每月交通费近1500元,饮食大约1500元,由于读大学借了近10万元学费贷款,每月还贷逾1000元,再扣除一些杂项,每月只有1000多元钱零用。

  小Y坦言,由于所学专业工作机会较少,计划转向社会工作,正在存钱读硕士,但学费多达十几万,因此他几乎没有零用钱,失去了不少朋友,“他们要吃饭、唱K、去酒吧、旅行,我都没有钱”。小Y有个大学时代一路走来女友,约会总以参观免费艺术馆之类活动为主,“她是护士,月薪有一万六,对于我这么吝啬,也不时有意见。”

  与小Y同一年毕业的小P,跟他的窘迫处境也很相似。任职文员的小P薪酬刚刚一万元,扣除交通费、饮食、学费贷款等等仅余下三千多元,“楼下保安大叔,月薪都比我要高”,她苦笑。小P的薪酬有一部分还要用来支付兼职课程的费用,准备参加LCCI(伦敦工商会考试)的专业会计考试,希望可以转向会计业提高收入。

  不“乐业”难“安居”

  香港的失业率虽然多年处于3%左右的低水平,职位空缺也总是高达数万个,但这并不代表求职者可以挑挑拣拣,选择高薪好工。与此相反,政府近期统计数据显示,香港年龄在20-29岁的全职工作青年,月薪中位数过去10年都维持在1万港元左右,计算上累计的通胀,薪酬实际上下跌了不少,令年轻人感到气馁。

  不少评论指出,这部分青年社会中坚的境况,越来越符合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关于中产被迫向下流动的“下流社会”一说。

  “因为升职很困难,现在升职也不看学位,学位贬值啦”,27岁已经工作6年的小F对这个统计数据毫不意外,中七毕业后没有考到大学,找到了小学教学助理的职务,同时业余攻读大学本科课程,岂料拿到学位以后,依然没有获得升职加薪,无奈的他只好转行做“蓝领”,成为一名技术工人。

  难以“乐业”之余,更大的难题还是“安居”。有机构引用数据称,目前香港新界最便宜的“上车盘”(指最便宜的住宅,对象是首次置业的年轻人)价格约270万港元,以首付三成计算,首付连佣金、税项约87万港元。按照政府统计的15-24岁月收入中位数9000港元计算,一对夫妻即便每月能储蓄一半收入,也需要8.5年才能存够首付。

  即便在25-34岁年龄阶段,每月收入中位数也只有12000港元,每月储蓄一半收入,也需要6.3年才能存够首付。然而在6-8年之中,楼价的累计升幅又将打破他们的梦想。

  香港政府不久前首度划出本地贫困线,月收入低于中位数一半的市民被定义为“穷人”,这个群体人数高达102万人。这并不意味着许多人是背靠福利的懒汉,事实上,除去近30万老年人和十余万儿童之外,余下有54万人都属于“在职贫穷”,显示出许多人的薪酬不足以应付生活开支。

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,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做薪酬较高的蓝领如建筑工人等,无奈“下流”。(路透社图片)  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,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做薪酬较高的蓝领如建筑工人等,无奈“下流”。(路透社图片)

  香港青年难“上流”

  近期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统计,香港的自杀率在2010年录得新低,但去年开始则显著上升,其中自杀数最多的三个组别分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,40-59岁的女性和15-24岁的年轻男性。该中心总监叶兆辉警示要留意青年自杀率上升问题,相信这一群体生无所恋的原因,与工作问题有关,“社会流动性低,经济发展很窄,他们看不到自己在社会的位置,精神健康较负面!”

  除了极端的自杀案例之外,“看不到未来”的年轻人也是目前抨击政府各类政策以及排斥外来人的主要动力。不少年轻人认为,当前生活素质的下降,与香港回归后过度依赖内地拉动经济和外来人口的竞争有关。上文中正在准备参加LCCI会计考试的小P,最近有同学通过朋友向她借一些复习资料,她原本准备出借,但获知对方是内地学生后就坚决拒绝,“内地那么多企业,那么多工作机会,还要来跟我们抢工作。他们能背书出了名了,借给他我自己不是更难考上?”

  小P这样的看法,也并非完全是偏见,香港青年难以向上流动的的首要原因,与其经济结构的确有较大关系。在2000年之前的半个世纪中,香港随着经济起飞出现许多新兴行业如电子、服装、物流、贸易、会计、财务等,许多年轻人在新兴行业中迅速向上流动。

  然而过去十多年来,香港政府过于着重发展金融、地产业,产出了香港最大量的精英和高收入人士,但可惜这部分就业占整体还不足10%;由于内地“自由行”而兴起的零售、旅游业,则吸引了大批就业人口,贡献经济增长达1-2个百分点,但其中大多为低学历、低技术的就业人士,薪酬水平有限。

  其次,香港的创业环境也相当不乐观,选择创业的年轻人比例较低。虽然政府提供创业基金、青年创业计划等自主,但仅房租、市场推广等高昂支出,就令不少年轻人却步。目前青年人的创业,大多还是集中在与居民生活、自由行游客等相关的餐饮、零售等行业。

  最后,许多香港年轻人无奈“下流”,也与过去二十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代“港孩”有关。香港青年协会在今年进行的一项有关青年就业的研究显示,15岁至29岁青少年中近六成人投身一份全职工作最长不超过两年,甚至有“90后”6年换了23份工作。有专家指,这体现了年青人解决问题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,对未来工作发展有很大阻碍。

  研究也指出,经历了辛苦创业而获得优裕生活的家长,是造就一代“港孩”的主力,他们往往事无巨细,对子女过度保护,孩子也未曾感受到金钱压力。有雇主甚至表示,经常接到员工家长来电,替他们请病假、查询月薪情况,甚至要求变动工作时间等,此类年轻员工显然也较难获得升职加薪。

  (本文作者介绍: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,任职多年,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。)

 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,请勿转载。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
文章关键词: 年轻人香港青年找工作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? 中国这么多“胡雪岩”,却没有“乔布斯”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?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“马歇尔计划”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“中国大妈”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